播病学像病如何样传案流行了答共识毒一我用找到模型
今天在捣鼓微软新出的AI工具Bing时,我突发奇想:能不能用流行病学的理论来解释Web3世界的共识形成机制呢?要知道,在这个圈子里,一个好的叙事往往能像病毒一样快速蔓延。 我选择了经典的SIR模型作为分析工具。这个模型说来有趣,原本是用来预测疫情发展的,但现在看来,用它来分析Web3叙事的传播简直再合适不过。这让我想起了罗伯特·席勒在《叙事经济学》中的观点——经济叙事确实具有类似传染病的特性。 简单来说,SIR模型把人群分成三类: 易感人群(S):就像那些还没接触过NFT概念的普通人,一听"数字艺术品所有权"就两眼放光; 感染人群(I):好比整天在推特上狂刷"GM"的加密信徒,不仅自己深信不疑,还热衷于传教; 康复人群(R):就像经历了LUNA崩盘的老韭菜,现在看到"算法稳定币"四个字就生理性不适。 我设置了三个关键参数:初期90%的"小白",10%的"信仰者",没有人产生免疫力。转化率定为0.8(毕竟加密圈最擅长的就是制造FOMO情绪),脱敏率只有0.01(一旦入坑,很难回头)。 跑完模型后的结果太有意思了:大约72%的人最终会长期相信这个叙事。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"共识"吗?难怪比特币经历了这么多轮牛熊,依然有一批死忠粉。 为了验证模型的普适性,我又做了两组对照实验: 第一组模拟那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热点,比如某些昙花一现的"革命性"DeFi协议。高传播率(0.8)配上高脱敏率(0.2),结果只有1-3%的人会选择长期相信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"跑得快"游戏吗? 第二组则像以太坊这样的项目,传播速度中等(0.5),但用户粘性极强(0.01)。最终62-76%的留存率,完美解释了为什么V神随便发条推文就能搅动市场。 这个模型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:想要打造长期价值,不能只追求传播速度。看看现在的RWA、L2这些赛道,谁能维持低脱敏率,谁就更可能笑到最后。毕竟在加密世界,最贵的不是流量,而是那些打死也不卖的铁粉。 下次当你看到某个新叙事突然刷屏时,不妨用这个框架想想:它是会像新冠一样持续流行,还是像禽流感那样昙花一现?当传染病模型遇上Web3叙事
一场数字世界的"疫情"模拟
不同叙事的命运分水岭
给项目方的启示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ZkSync低成本养号实战手册:抓住下一个空投风口
- 九月降息可能就在眼前,但市场狂欢为时尚早
- 投资这门必修课:历史是最好的老师
- 美联储准掌门鲍曼的野心与焦虑:一个监管者的两难抉择
- 中国资本大逃亡:比特币会迎来东风吗?
- 美国稳定币立法:一场金融革命的无声引爆点
- 数字货币市场周末异动:以太坊强势上攻,比特币能否绝地反击?
- Ronin的华丽转身:从游戏侧链到以太坊L2的逆袭之路
- 深夜币市独白:当比特币遇上空头狂潮
- 0822市场观察:比特币进入关键抉择期,鸽鹰之争牵动投资者神经
- Ronin的华丽转身:从游戏侧链到以太坊L2的逆袭之路
- 市场观察:特朗普政策扰动下 数字资产市场的博弈新局
- 加密货币市场未来走向:这4个故事你一定要听
- 比特币迎来黄金时代:三大引擎或将推动价格突破19万美元大关
- 8月18日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如何在这波下跌行情中把握机会?
- 市场情绪过山车:PPI数据引发的暴跌到底在玩什么把戏?
- 70万人被骗1.6亿!环球币骗局终获法律严惩
- 马来西亚区块链周:一场科技狂欢背后的国家雄心
- 市场情绪过山车:PPI数据引发的暴跌到底在玩什么把戏?
- 鲍威尔放鸽引发市场狂欢,为何ETH成为最大赢家?
- 搜索
-